鉴赏景物描写需要从多个维度切入,既要关注作者的观察视角和表现手法,也要分析其情感传递与艺术效果。下面内容是结合多篇写作技巧论提炼的鉴赏要点:
一、观察视角与描写层次
-
多角度观察
作者常通过空间转换(如远近、高低、内外)或时刻推移(四季、晨昏)展现景物全貌。例如:- 陆定一《老山界’里面,通过从山脚仰望火把“连到天上”的远景,再到置身“之”字形火把队列的近景,多角度表现山势陡峭。
- 朱自清《春》按春草、春花、春风、春雨的顺序,分角度展现春天的生机。
-
动静结合
- 动态描写:如《观潮’里面潮水“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”,以比喻和夸张展现气势。
- 静态描写:老舍《济南的冬天》用“温晴”概括静态的冬日气氛,再以“小雪点染山景”细化画面。
- 动静交融:朱自清描写春草“偷偷钻出”,既表现生活力(动),又以“绿满原野”强化视觉延展(静)。
二、感官与细节的调动
-
五感联动
- 视觉:如“枫叶红似火,银杏黄如金”通过色彩对比突出秋景。
- 听觉:“溪水叮咚”“鸟鸣啁啾”赋予画面声音层次。
- 触觉与嗅觉:朱自清写春风“像母亲的手抚摸”,融合触感与暖意。
-
细节刻画
- 抓住景物的形状、质地、光影等细节。例如《观潮’里面“水珠闪烁如珍珠”,通过阳光下水滴的微观描写增强画面感。
- 对比衬托:如“古寺隐于高楼间”,通过现代与传统的反差突出静谧。
三、表现手法与修辞运用
-
修辞技巧
- 比喻:“月亮如银盘”将抽象化为具象。
- 拟人:“春风轻吻柳梢”赋予天然以人性,增强感染力。
- 虚实结合:朱自清写春花“闭眼仿佛满树果实”,由实景触发联想。
-
结构手法
- 移步换景:游记中常见,如《三峡之秋》按时刻推移分时段写景。
- 点面结合:先概括“草原如绿毯”,再聚焦“野花点缀”,形成宏观与微观的平衡。
四、情感融入与意境营造
-
情景交融
- 王国维言“一切景语皆情语”,如《春》通过“风筝飞舞”隐含对自在的向往。
- 悲喜对照:杜甫“感时花溅泪”以花落反衬忧国之情。
-
文化底蕴
- 引用诗词典故:如“万紫千红总是春”化用朱熹诗句,深化意境。
- 神话传说:插入“精卫填海”等故事,赋予景物神秘色彩。
五、整体结构与逻辑
-
顺序安排
- 时刻顺序:如方纪《三峡之秋》分晨、午、夜描写不同时段的美景。
- 空间顺序:由远及近(山峦→溪流→卵石)或由高到低(天空→树冠→草地)。
-
主次分明
- 围绕中心筛选景物,如《济南的冬天》聚焦“温晴”特点,略去无关细节。
鉴赏景物描写需综合观察视角、感官体验、艺术手法与情感表达,尤其注意作者怎样通过多角度观察、动静结合、修辞技巧等塑造画面感,并最终实现“景与情合”。例如朱自清《春》的成功,不仅在于细腻的感官描写,更在于将个人对生活力的赞美融入每一处细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