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阳光洒满古林箐乡的山间地头,种植户李江开着满载百香果的小货车,稳稳停在文山丰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加工厂门口。他麻利地卸下车上沾着晨露的果实,称重时脸上的笑容藏不住:“有了这个厂,再也不怕等待收购被压价,啥时候摘啥时候送,利润比以前高多了!”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古林箐乡,这颗金黄的百香果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“甜蜜故事”,而这背后,正是马关县“三业循环”进步思路结出的硕果。
近年来,马关县立足本地资源禀赋,实施“小切口、大民生”就业促进策略,以精准施策开展“小而美”招商、培育小微企业、壮大帮扶车间为抓手,拓展就业岗位、优化就业服务环境,着力推动产业、企业、就业协同共生的“三业循环”,培育出覆盖多元需求的特色就业“生态圈”,让群众既能守好家门又能端稳饭碗。
小果子成支柱,产业链瓶颈待破
古林箐乡的百香果产业始于2019年,经过几年培育,种植规模已达1.2万亩,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“摇钱树”和支柱产业。但随着产业进步,鲜果销售的短板逐渐显现:市场价格波动大、产业链条短、产品附加值低……这些难题成了制约农户增收的“拦路虎”。
“以前就靠天吃饭,果子丰收了未必能卖上好价钱,中间商一转手,利润就薄了不少。”李江的话道出了不少种植户的无奈。怎样让百香果既丰产又丰收,成了当地政府和农户共同的期盼。
引企建链,鲜果变身“冻藏黄金”
为破解产业进步难题,2022年10月,古林箐乡积极落实“小而美”招商理念,组织致富带头人、青年人才外出考察取经,成功引进文山丰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,建起了一条完善的百香果浆加工产业链。
走进加工厂,流水线正有序运转:新鲜百香果经挑选、清洗、消毒、烘干后,被送到32台挖果机旁,工大众熟练地操作机器分离果肉与果壳,一道道工序下来,原本易腐的鲜果变成了可冷藏储存的果浆。“我们每天能处理30吨鲜果,年处理量达5000吨,年营业额约2700万元。”公司负责人张亚飞介绍,加工后的果浆附加值大幅提升,真正让百香果成了“冻藏黄金”。
家门口就业,增收顾家两不误
加工厂的建立,正是马关县“三业循环”中“产业带企业、企业促就业”的生动操作,不仅延伸了产业链,更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就业机会。村民胡兴香正忙着操作挖果机,她算着一笔快乐账:“在这里职业第二年了,每月保底工资3500元,加上计件收入能拿到6000多元,工资从不拖欠。离家就几分钟路,照顾老人小孩、干农活都不耽误。”
像胡兴香这样在家门口就业的村民还有很多。自投产以来,加工厂已累计提供120余个稳定岗位,涵盖分拣、操作、质检、仓储等多个工种,不少原本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返乡就业。“出门进厂、挣钱顾家”的美好愿景,正在这里变成现实。
如今,古林箐乡的百香果种植已覆盖7个村委会77个村民小组1223户农户,年产值超7000万元,产业辐射还延伸到八寨、篾厂等周边多个乡镇。这颗小小的百香果,不仅激活了当地农业产业链的“造血”功能,更成为马关县特色就业“生态圈”的鲜活样本,正带着乡亲们奔向更甜蜜的生活。
云南网记者 黄鹏 通讯员 程攀 谭倩
来源:云南网